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找尋產業專屬減碳路徑
2024/07/16 | By 經濟日報淨零轉型趨勢之下,對企業而言,標示著未來政策與市場的需求將建構在低碳排放、甚至是淨零排放的技術基礎之上;這樣的轉型將同時帶來一體兩面的風險與商機。
風險包含政策法規、科技突破或市場變化所引發的轉型風險,例如:碳稅/費政策等排碳成本上升、再生能源技術突破對化石燃料經濟的衝擊、消費型態改變等。
直觀上來看,溫室氣體排放較大的產業或公司可能面臨較高的轉型風險;然而,許多高碳排或高汙染產業,也是掌握氣候相關商機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涉及稀土開採的礦業公司、生產電動車電磁鋼片、建築輕量化關鍵的鋼鐵業等),而這也凸顯出現代全球經濟,供應鏈交錯複雜的特性。
因此,所謂的淨零轉型,並不等於立即要求特定(高碳排)產業的公司不排放溫室氣體,而是找出每個產業可行的減碳技術路徑。
伴隨著風險的是氣候相關商機,例如:能夠減緩氣候變遷(Mitigation)的再生能源、電動車等,甚或是其他幫助氣候變遷調適(Adaptation)應運而生的產品或服務。
以電動車為例,從油車到電動車的轉型,除了車廠必須要開發具商業規模、經濟可負擔且性能與油車差異不大之車款(需要包含但不限於電磁馬達、快速充電與逆變器等技術突破),其他基礎建設亦須齊全,例如:從加油站轉變成普及的充電設施、儲能設備與虛擬電網的輔助。
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也可能造成原本倚靠汽油車相關產業鏈的企業獲利減少、甚至不得不中止營運,進而造成失業;因此,推動淨零轉型的過程,也需要更周全的考量減緩措施(例如:引導中小企業業務轉型、提供職訓、引導就業等手段),減緩轉型過程中的經濟與社會衝擊,也就所謂的公正轉型。
淨零轉型亦標誌著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再生能源為例,政府為推動再生能源發展,透過電業法修法開放更多民間業者投入相關產業鏈,開啟綠電直供、綠電交易等商業模式。IEA也於《2050全球能源部門淨零路徑報告》提出全球淨零四大核心策略(IEA, 2023a):能源效率提升、經濟活動電力化、能源及電力系統去碳化,以及負排放技術。
欲實現上述四大策略,勢必需要透過資本重新分配以對非化石燃料經濟投入更多資金。
然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發布「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其中2023年9月的綜合評估報告梳理了截至2023年全球淨零挑戰17項關鍵發現,並對全球發出警示,依據目前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有締約國的自主貢獻(NDCs)與全球減碳路徑(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或2°C之內的目標),要在2030年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內,仍有203至2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差距。
這也間接表示,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金融部門,在淨零轉型與資本重分配上的進度與巴黎協定目標仍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