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匯整各種市場資料及專業分析,讓買主及讀者更快掌握台灣各主要出口產業中的最新亮點,包括創新研究成果、品牌策略、市場趨勢及未來展望等,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紐時:美國通膨有望持續緩和 經濟風險猶存

2024/02/20

美國近幾個月通膨降溫超乎預期,市場期待經濟「軟著陸」。紐約時報報導,就算房租漲勢趨緩耗時較長,今年通膨仍有望持續緩和,但油價波動、地緣政治攪局等風險不容忽視。 一年半前,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9.1%,創1981年以來新高。隨著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積極升息、消費市場供需趨於平衡,通貨膨脹逐漸緩和,去年11月CPI年增率降至3.1%,經濟學家稱此現象為反通膨(disinflation)。 報導寫道,反通膨不代表物價下跌。物價仍在上漲,只是沒那麼快。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後物價大漲,如今房租、汽車修理、採買雜貨等費用都高於2019年的水準。但從去年中開始,局勢開始往反方向發展,通膨降溫超乎外界預期。 研究機構通膨洞察(Inflation Insights)創辦人夏立夫(Omair Sharif)說,通膨出乎意料迅速降溫始於旅遊...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全球電動車銷售仍強勁 滲透率持續攀升

2024/02/20

隨著傳統內燃車(ICE)逐漸老舊過時,電動車(NEV)滲透率則不斷提高,銷售成長趨勢不變。法人仍持續看好AI科技將逐漸應用在終端需求上,包括應用於智能車上的科技硬體與軟體類股,都將是2024年市場投資亮點。 根據外資券商預計,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年增13%,2024-2025年將年增5~8%;電動車則可見到明顯成長,2023年包括純電動車(BEV)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在內之全球電動車銷量將可有年增28%成績,2024年和2025年則分別有20%年增率。 在區域方面,根據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統計,中國龍頭地位依舊屹立不搖,預期將以800萬台左右的銷售總數為2023年結尾;歐洲有望來到300萬台大關,美國電動車銷售則在100萬台左右。 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表示,根據Marklines、中汽協預估,2024年電動車市場可望保持平穩態勢,預計2024年美國電動車銷量有望達2...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研調:去年全球新能源車銷售量估約1,280萬輛 中國大陸需求明顯領先

2024/02/20

研調機構TrendForce預估,2023年全球新能源車銷售量約1,280萬輛,各區域市場銷售占比分別為中國大陸60%、西歐22%、美國11%、其它區域6%,中國大陸市場需求明顯領先。 隨中國大陸政策補貼陸續退場,以及當地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逐漸增高,TrendForce評估,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包含BEV、PHEV、FCV)市場成長率開始放緩,加上海外市場對電動車需求漸增,促使眾多中國大陸汽車品牌布局海外,尤以東南亞成長較顯著,預估今年中國大陸汽車品牌在東南亞新能源車市占率約67.5%。 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受惠於政府與業者的早期布局,以及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而擁有完整供應鏈,疊加因高度競爭促成的技術迭代,造就中國大陸製電動車的成本優勢,TrendForce預估,2023年中國大陸將出口約480萬輛汽車,其中新能源車占比約25%。 由於出口量有持續上升趨勢,引發各國政府開始留...


製造業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製造業去年僱用人數續減

2024/02/20

主計總處昨(19)日發布2023年12月勞動供需市場相關數據,去年12月製造業加班工時仍低於一般狀況的15小時,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則續減。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坦言,全球經濟情勢疲弱,持續衝擊我國製造業勞動市場。 陳惠欣指出,去年12月製造業加班工時14.7小時,月減0.1小時,年增0.9小時,已是連續六個月正成長,從去年7月至11月分別年增0.2小時、0.9小時、1.2小時、1.6小時、1.3小時,但由於加班工時仍少於常態的15小時。因此,尚不能代表造業景氣已經好轉。 至於在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部分,去年12月月減2,000人,2023全年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則年減3.1萬人,陳惠欣表示,製造業仍受全球景氣所拖累。 陳惠欣指出,2023年全年工業受僱員工人數減少2.6萬人,其中製造業減少3.1萬人,為減幅最大的業別。其中包含半導體產業在內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則是年減...


各國製造業PMI走勢

美歐上月製造業PMI萎縮 美連三個月低於景氣榮枯線

2024/02/19

全球製造業活動以疲軟情勢為2023年劃下句號,因為中國大陸與已開發市場的經濟活動全面疲軟,削弱對貨物商品的需求;從亞洲到歐元區再到美國都同樣黯淡。 標普全球(S&P Global)2日公布的一系列去年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都顯示景氣持續放緩,要一段時間才會有所起色,對金融市場過去幾周重新出現的樂觀情緒,構成重大挑戰。 美國製造業PMI最終值比初估值更低,為47.9,連續第三個月低於50。歐元區製造業PMI終值為44.4,較初值與11月的44.2高,但仍低於景氣榮枯線的50,連續第18個月萎縮;一項衡量產出的指數為44.4,雖高於44.1的初值,但不如11月的44.6。這強烈表明歐元區去年第4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應已陷入萎縮,加上官方數據先前公布,歐元區去年第3季GDP縮減0.1%,因此將形成連續第二季萎縮,符合衰退的技術性定義。 在消費者需求不夠熱絡...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昨(18)日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九年全球第一,占到全球60%以上比重,電動車發展進一步提速,預計今年電動車單月滲透率將超過50%。圖取自深視新聞

比亞迪董座王傳福看趨勢 電動車月滲透率將逾50%

2024/02/19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昨(18)日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九年全球第一,占到全球60%以上比重,電動車發展進一步提速,預計今年電動車單月滲透率將超過50%。 深視新聞報導,廣東省委、省政府昨天在深圳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企業經營者和科技教育界代表發言議程上,王傳福是首位上台發言的企業代表。 「新能源汽車發展只會愈跑愈快,不會給我們停下來、慢下來、喘口氣的機會。」王傳福表示,未來汽車產業將面臨三大發展機遇:一是汽車電動化進一步深入,大陸電動車滲透率將持續增長;二是大陸汽車高端品牌發力;三是出口加速。 王傳福說,大陸汽車電動化將進一步深入,與此同時,中國品牌在大陸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已經從2020年的38%,提升至去年的56%。而為了伴隨中國品牌「走出去」,比亞迪也進入滾裝船業務領域,王傳福稱,第一艘滾裝船「開拓者1號」今年1月已實現首...


機械公會統計,大陸一旦取消關稅優惠,初估第一年影響出口至少一成,金額恐超過百億。 記者宋健生╱攝影

大陸擬中止機械業ECFA關稅減讓 機械公會:衝擊百億元出口

2024/02/17

大陸商務部預告,擬中止機械業適用ECFA關稅減讓措施,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指出;大陸一旦取消關稅優惠,初估第一年影響該產業出口額至少一成,金額恐逾百億元。 根據台灣機械公會最新統計,去年ECFA清單中,台灣機械出口中國大陸金額達28.32億美元(約新台幣880億元),占台灣機械整體出口金額的9.6%,具有指標地位。業界認為,一旦ECFA優惠遭取消,將衝擊產業。 目前已知,ECFA對台灣機械產品關稅減讓一旦取消,衝擊最大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關鍵零組件,包括動力傳動件、控制器、檢測儀器、閥類、真空泵及刀具等;工具機則以數控車床、鑽床、平面磨床、臥式車床及塑橡膠射出機為主。 機械公會調查統計,2022年台灣機械出口總值347.79億美元,其中,ECFA清單出口大陸金額為38.13億美元,占比約10.9%;2023年機械出口總值294.68億美元,ECFA清單出口大陸金額為28...


終止連17黑!台灣機械設備1月出口24.48億美元,轉正成長8.2%。 記者宋健生/攝影

終止連17黑!台灣機械1月出口24.48億美元 轉正成長8.2%

2024/02/16

台灣機械公會今(15)日捎來好消息,表示全球經濟景氣已有逐漸回溫跡象,台灣整體機械設備產業出口在面臨連續17個月衰退之後,終於在1月出口轉正成長,出口金額24.4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2%。 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表示,由於設備為資本財,設備訂單較整體經濟景氣回溫時間落後,預期在大環境景氣不變下,全年將呈現緩步回升。 不過,今年1月以來,日圓持續大幅貶值。魏燦文重申,若新台幣匯率無法與競爭對手國貶值幅度接近,將嚴重影響我國機械設備外銷訂單的爭取,籲請政府正視。 機械公會指出,1月機械出口24.4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22.62億美元,成長8.2%。以新台幣計算為761.9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0.1%。 1月機械出口值前三大為:檢量測設備4.12億美元、占比16.8%,較去年同期成長33.8%;電子設備3.71億美元、占比15.1%,較去年同期成長23.7%;...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工具機廠元月業績開紅盤

2024/02/16

國內工具機暨零組件廠今年1月營收陸續出爐,其中包括程泰、高鋒、百德及上銀、健椿等大廠,1月合併營收同步年增開紅盤;各家業者對今年景氣不看淡,並多訂出全年營收二位數百分比成長目標。 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在農曆春節期間,飛往美國拜訪經銷商及客戶,全力搶單。楊德華說,對於今年工具機產業景氣,他個人並不看淡,尤其3月登場的「台灣國際工具機展」將是亮點,也是觀察指標,廠商接單可期。 楊德華指出,隨著產業庫存已去化差不多,加上航太、電動車、能源、半導體產業逐步回溫,集團今年營收將力拚二位數百分比增長。 瀧澤科董事總經理戴雲錦表示,公司今年在工具機展中將有多款新機發表,其中最大亮點是國內第一台獲得ISO 14955綠色智慧機械認證的車銑複合機,預期今年營運會比去年好,並挑戰二位數成長。 東台指出,目前集團在手訂單逾32億元,終端需求都回來了,今年成長動能來自航太、電動車及能源等...


製造業示意圖。 路透

製造業人力需求 僅增1.3萬

2024/02/16

相較於內需服務業人力需求強強滾,受到全球景氣波動影響的製造業,2024年第1季人力需求顯得相對低迷。勞動部調查顯示,今年第1季製造業人力需求淨增13,468人,是七年來的同期新低。 在疫情期間,因台灣防疫成績佳,加上美中貿易戰帶動供應鏈及訂單轉移,台灣製造業表現全球一枝獨秀,2022年第1季製造業人力淨需求高達近3.3萬人,2022年第2、3季人力需求亦都淨增高達4.3萬人,2023年第1季淨增1.8萬人,但到2024年第1季,再掉約4600多人,來到1.3萬人,人力需求直直落,反映了全球景氣延緩復甦對製造業衝擊。 調查顯示,今年第1季製造業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食品及飼品製造業分別淨增3千人、2千人、1千人。 若觀察職類別,調查顯示,和去年第4季相較,製造業人力需求以「技藝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淨增6,315人最多,「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淨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