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台灣自行車煞車龍頭 彥豪靠「專一」打破日廠獨大局面

2022/02/24 | By 經濟日報

隱身彰化的彥豪金屬,從一家小廠發展到海內外員工達1900人、集團營收約45億,三個彰工機械科的學長學弟,讓日本品牌不再獨大,寫下自行車零組件產業傳奇。(原文刊載於2021年9月29日)

論起全球自行車煞車與變速系統第一品牌,非日本「島野」(SHIMANO)莫屬。但,台灣就有三個傻瓜,一起創設彥豪,幾乎「無上限」投資創新研發。現在,自創品牌的品質與島野已不相上下,成為全球唯二可大量生產油壓碟煞的公司。

來到彥豪在彰化的總部大樓,簡約的歐風設計,連廠房也採單一素雅色澤,讓這家位在以「水稻聞名」的秀水鄉工廠,顯得格外突出與耀眼。

彥豪董事長陳澤民、副董事長蔡賜芳、總經理陳永煌首次共同接受媒體訪問。放眼環繞會議室四周的煞車器、變速器,正記錄著他們創業35年來的歷史軌跡。

三人從彰工機械科畢業後,陸續到同一家煞車器公司上班,彼此志趣相投、時有往來。1986年時,年長兩歲、已婚的陳澤民萌發創業念頭,探詢25歲未婚學弟的意願,沒想到一拍即合。三人籌資425萬租一間閒置豬舍,開起工廠。「當時沒有想太多,想到會失敗,就不敢創業了,」他事後回想。

因為開業才兩個月,就遇上台灣首次由中部登陸的韋恩颱風,彰化災情慘重,連夜趕往工廠的三人見屋瓦全毀,不禁悲從中來。陳澤民深呼吸三秒鐘後,決定繼續向前行。

風災過後,陳澤民靠過去的職場人脈,拿到第一筆組車廠的內銷訂單,但這種用公模做出來的「Me too」產品,唯一能比的就是價格。長達五年的時間,彥豪一直活在「砍價、殺價」的薄利日子裡。

但,這條路確實走不下去了。主管業務行銷的陳永煌回憶,每次拜訪客戶,最常聽到這兩句話「你們是新公司,沒有品牌!」「國外客戶都已經指定品牌了」,沒有品牌就是「細漢ㄟ」(台語矮個兒、小弟的意思),加上每次客戶都會用台語說「愿頭來了!愿頭來了!」(彥豪台語發音很像愿頭,傻瓜的意思),聽的著實不舒服。

三人痛定思痛要走自創品牌的路。1991年,資本額僅600萬時,就找美國行銷公司設計品牌,命名為Tektro(技術本位),開始做「差異化」產品,而重擔就落在負責研發的蔡賜芳身上。

草創時期,校長兼撞鐘,每天搬貨搬到汗流浹背,陳澤民心想「如果將鐵製的煞車把手改成塑膠,一定大受歡迎」。蔡賜芳不負眾望,研發出台灣第一個煞車塑膠把手,由於顏色款式多元又輕盈,深受東南亞消費者喜愛,恰巧遇上美國「滑板車」(Scooter)蔚為風潮,讓彥豪賺到了好幾桶金。

陳澤民說,「這真是一場救命的及時雨,讓彥豪活下來,還有盈餘可以研發。」從此,「創新研發」成為重中之重。

重視研發創新,轉戰高階油壓碟煞

1997年,開始轉戰高階領域,鎖定研發登山自行車的「油壓碟煞」系統,於1999年開發並製造出第一代產品,卻沒人敢買。當陳永煌拜訪客人時,對方會問「有誰用你的產品?售後維修服務誰做?」即便開出低於競爭者一半的價格,客戶仍無動於衷,僅以「Thank you」二字婉轉回絕。現實是如此殘酷,讓他垂頭喪氣,「雖然創設Tektro,也開發出高階產品,卻無售後服務,等於沒有品牌,客戶並沒有認可我們。」

豈知,2006年一場台北自行車車展,扭轉了彥豪的命運。他們永遠記得這歷史的一刻:有德國買主走到攤位說要下單買油壓碟煞,陳永煌嚇一跳詢問,「貴公司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他回說,「德國BIKE雜誌的煞車測試評比,Tektro得到Best buy(最值得買的)殊榮。」以前彥豪免費打樣送給客戶,客戶看都不想看,卻憑藉德國權威雜誌的評比,連打樣都省了,直接生產出貨。彥豪也從沒沒無聞,登上國際自行車的舞台。

隨著油壓碟煞成為登山車標配,營收水漲船高。現在每年可生產500萬台碟煞,營收占比三至四成,產量全球數一數二。

儘管碟煞做得風生水起,彥豪仍憂心「沒有未來」。因為全球最大自行車零件集團「島野」步步進逼,掐住煞車廠的咽喉。

2013年,創業27年的彥豪,開始擘劃未來30年藍圖,聚焦電輔車領域。兩年後斥資買下台中450坪辦公室,作為第二個研發中心,組50人團隊全力開發下一個利基商品。

35年來,研發經費不計其數。陳澤民看著蔡賜芳說,都不知道多少億了?蔡賜芳只管花錢研發、買設備,陳澤民就負責蓋章,從沒有砍過研發部門一毛錢。相信合伙人的他認為,一定有原因,團隊才會提這筆預算,「錢花光再想辦法啦。」

幾乎無上限的投資,績效就展現在生產線上。生性木訥的蔡賜芳一進到工廠,隨即活躍了起來。他邊指邊說,這條生產線,一個小東西要裝七到八個零件,以前需要10個人,現在只要兩個人;最新的一組自動化設備花了近上億,本來要10幾台以上的CNC工具機才能做好的事,現在一台就搞定。

自動化生產,全球40維修點業界居冠

因為彥豪早就看到人力短缺及競爭的環境,提前規劃自動化生產,是台灣唯一垂直整合最完整的自行車煞車製造廠,僅電鍍、五金類委外,其餘製程都在廠內完成。

自製研發的產品,讓彥豪年年有新品發表會,累計的專利產品,連兩間會議室的櫥櫃都擺不下。2006年轉進高階市場,另創「TRP」品牌,2018年整合煞車與變速系統,發表第一款變速器,並贊助四個國際頂級職業車隊,透過運動行銷累積知名度。陸續獲國內外客戶認可,再創事業顛峰。

目前,高階產品營收占比逾30%,自有品牌達95%,全球有40個維修據點,業界最多。陳永煌說,「彥豪一直朝百分百自有品牌發展,5%代工都是與熟客開發非煞車系統的商品。」

從一家小廠到海內外員工達1900人、集團營收約45億,三位學長學弟合寫自行車零組件產業的傳奇。瑞振董事長許國忠說,「陳澤民管財務、蔡賜芳負責研發、陳永煌帶業務,三人都是技術本位且同心協力,愈做愈大,成為業界合伙經典。」

陳澤民說,合伙,合就是一人一口,創業過程一定會有不同意見,彼此理解包容,事業就能長久。蔡賜芳進一步闡述,我們就像池子裡三條魚,不應互搶池子的浮游生物,而是要引入更多活水,才能永續經營下去。

堅信「一生只要專一,就會武功高強」的陳澤民,不僅帶領學弟,交出「台灣最大自行車煞車系統製造商」的成績單,現在更全速往「電輔車關鍵零組件」的目標邁進。

太宇科技總經理胡紹榮對彥豪評價很高,他認為全球自行車諸多重要零組件都是MIT,台灣有設計、有開發、有技術,只缺品牌,彥豪從「變速器」單點突破,很有機會與島野一搏,成為台灣的驕傲。

彥豪金屬三位創辦人:陳永煌、蔡賜芳、陳澤民(左起)。(圖檔來源:聯合報系/遠見雜誌提供)
彥豪金屬三位創辦人:陳永煌、蔡賜芳、陳澤民(左起)。(圖檔來源:聯合報系/遠見雜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