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投資展望論壇/陳博志:全球新分工 台灣有優勢

2020/11/25 | By 經濟日報

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博志表示,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並擴散全球後,改變人們對全球分工的態度與作法,由過去重視成本改變為注重安全,企業和各國將會尋找可靠的對象進行國際分工,台灣將有優勢爭取未來國際合作機會。

經濟日報將於12月17日舉辦「經濟投資展望論壇-翻轉2021」,邀請國內外重量級財經學者,解析並預測來年的經濟景氣趨勢,並由金融機構專業經理人分析主要投資市場的機會。本論壇由中國信託、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協辦。

陳博志將出席本論壇,並以「新時代台灣國際分工架構」為題發表演講。他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未來有能力掌握生產鏈分布的企業,可能不再把生產鏈依成本最低原則細分到很多國家分工,以避免生產鏈某個小段落發生風險,導致整個生產鏈被迫停頓;但也不能讓生產鏈過於集中在某些有野心國家,以免整碗被端走。

因此,生產鏈將會分配到少量、可靠國家進行,未來全球生產鏈分工可能由像珍珠項鍊變成像一串香腸。換言之,參與生產鏈的國家可能會減少,但能參與到生產鏈可能分到較長段落。

陳博志認為,在疫後時代,全球分工體系大洗牌,未來要在某一段生產鏈中取得競爭力,端看是否具有關鍵技術,或這段生產鏈在本國是否有良好群聚,能提供整段合理成本與安全,才能獲得國際合作機會,而這正是台灣優勢。

陳博志表示,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結果,已使它漸失去低工資的利益,而機器人和產業4.0新技術發展,使工資重要性降低,前一波全球化造成已開發國家大量勞工失業與不滿;另一方面,某些國家利用別國開放,以不公平手段搶奪別國產業或是竊取別國最新技術;加上疫情全球大流行,防疫物資取得困難,這些種種情勢,勢將改變人們對全球分工的態度與作法。

疫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各國重視安全和部分產品自給率,然而,大部分國家許多產業不可能全部自己生產而不使用外國原料或零組件,因此並不會完全消滅國際分工,而會挑選可信賴合作夥伴。

陳博志分析,為兼顧自給率、安全,又有享有經濟規模,國際間水平分工是另一種可能發展趨勢。台灣在產品研發有設計上己有相當多經驗,有利於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