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再生醫學產業鏈 加速成形

2022/01/12 | By 經濟日報

藉由幹細胞修復與組織微環境調節的神奇能力,再生醫學被認為是下一階段最重要、最有效的醫療技術,科學家期望能藉此再造因疾病受損或老化器官組織的功能。另一方面,癌症免疫細胞治療也被寄予厚望,因為治療癌症的解藥,就在病人自己的身上。再生醫學目的是以細胞更新的方式,修復失去功能的組織或器官,抑或是刺激其再生,進而使人體恢復正常功能。

經濟部技術處20年來不斷投入資源,布局再生醫療技術,依技術特性類型可分為組織工程、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如今在各界努力下,再生醫學技術不再只是想像,例如慢性傷口照護、軟骨再生和角膜損傷修復細胞治療產品陸續臨床使用與商品化。

在再生醫學領域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包含幹細胞植入修復治療;或透過組織工程的方式,以細胞培養、3D列印等技術來製作仿生組織,實現修補並回復器官功能的目標;未來更可能藉由基因修改與替代,補強或治療遺傳疾病基因功能問題。在免疫治療上,科學家研究透過細胞治療,誘導與活化人體體內免疫反應,增強對癌細胞的毒殺能力,再經由靜脈點滴注射回病患體內,達到癌症輔助治療目的。

再生醫學是高度技術整合的產業,結合基礎生命科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多種研究面向,是一門高度跨領域的研究學科。根據全球市場研究預估,全球再生醫學市場規模可望在2021年成長至53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3.3%,台灣具有生醫材料的優勢,原有國內化纖、化工產業和醫材積層製造技術,有潛力能轉化為再生醫學材料。

科技專案持續支持國內法人再生醫學研發,其中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系統,在去年通過臨床試驗,取得TFDA認證上市,為我國再生醫學領域樹立重要里程碑。除此之外,政府為催生再生醫療材料、設備、製程與臨床驗證的一條龍產業,在2003年即投入相關GTP設施建置、幹細胞技術發展,2012年推動高值化醫材發展為生醫材料鋪路,兩年後推動細胞原料核心技術計畫,迄今已有多項亮眼成果。

例如委由工研院研發的幹細胞醫療已進軍寵物市場,其幹細胞醫療技術藉由前臨床試驗,證實能明顯改善狗跛行、關節疼痛、活動等問題;工研院研發的人工皮膚列印生產技術,與捷克CAS國際合作,且透過四方合約已與捷克PrimeCells完成簽約,有望快速投入醫療市場應用;細胞產品生產方面,工研院今年初打造出國內首座「細胞生產自動化實驗室」,這座量產細胞的工廠使用自動化生產及監測設備,來取代原本由人工進行的生產工作,達到量產效果,能讓細胞生產整體效率增至十倍以上。

此外,技術處著眼產業發展,帶動翻轉國內化纖、化工產業之技術深度,投入高附加價值醫療產品生產,以生醫材料編紡技術促使國內化纖產業轉型升級,與新光合纖、台灣百和等塑化原料大廠的合作,預估未來產值可達新台幣百億元以上規模。(作者是經濟部技術處精準治療之前瞻研究與系統建置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

工研院生醫所研發之細胞生產自動化實驗室,已於2021年2月23日開幕啟用。圖檔來源:聯合報系/工研院
工研院生醫所研發之細胞生產自動化實驗室,已於2021年2月23日開幕啟用。圖檔來源:聯合報系/工研院